中國環境報記者劉曉星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多年來,在一些地方,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始終是一個"老大難"問題。農村環境整治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問題。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圍繞當前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的薄弱環節和短板進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完善法規體系和發展規劃
與城市相比,農村環境監管滯后是不爭的事實。涉及范圍廣,牽扯部門多,管理人員不足,裝備器材落后。同時,我國目前尚無專門針對農村環境問題的法律,農村環保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強。
全國人大代表馮燕建議,盡早制定和完善農村環保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抓緊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和農村環境監測、評價的標準和方法。各地要結合實際,制定和實施一批地方性農村環保法規。
"盡快建立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對各類鄉鎮企業、礦產資源開發項目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按照生態功能區劃和區域總量控制的要求,嚴格審批扶貧工程建設項目,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全國人大代表蔣秋桃說。
在采訪中,一些代表委員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大力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這對加強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應該將精準扶貧與農村環境治理工作有效結合起來。
蔣秋桃建議,在制定農村發展規劃時應納入環境治理保護的考核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將環保指標納入農村發展和精準扶貧工作目標,堅持把脫貧致富、農村經濟增長目標同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指標有機結合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姜健也強調了規劃的重要性。他建議,在推進農村工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將農業農村節能減排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考核體系之中,通過化肥、農藥減量,生產生活垃圾、污水等處理利用,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馮燕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馮燕建議,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和城市環保同等重要的地位,納入環保和生態建設總體規劃,堅持城市與農村并重,促進城鄉環保一體化,實現城鄉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公共服務應向農村延伸
在全國人大代表李增其看來,建設美麗鄉村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好農村垃圾處理和污水收集處理。這樣美麗鄉村才有基礎,才能持久。
如何讓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基礎建設向農村傾斜?李增其認為,國家應該堅持城鄉統籌,把農村基礎設施水、電、路和大氣、垃圾、污水治理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集中攻堅,使農民和城市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全國人大代表李小紅建議,將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納入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加大中央、省、市三級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總體要求,分區規劃科學選址,建設一批標準化的農村垃圾處理場,完善一批較先進的垃圾無害化處理設備,形成城鄉共享的可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和垃圾綜合處理體系,逐步實現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
在李小紅看來,國家要加強對各地農村垃圾站建設的引導,依據村莊分布、經濟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給予行之有效的引導和規劃,避免出現"有錢建、沒錢管"的尷尬局面。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錢誰來出?蔣秋桃代表建議,國家應設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發展基金,完善污水管網和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場站,建設不同級別的污水處理設施。
"各級財政特別是中央財政、省財政要列入單項預算加大投入,并發揮財政投入的引領作用,帶動社會投入。"李增其代表說。
全國人大代表張全收表示,必須建立污水、垃圾處理專項資金保障長效機制,解決"有人管事、無錢辦事"的問題。
"應該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垃圾站建設,鼓勵采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將農村環衛作業中經營性服務項目推向市場。"李小紅說。
提升面源污染防治監管能力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背后農業生產與生態環保之間的矛盾也逐漸突出。
馮燕建議,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從理念、技術、政策、措施等方面進行創新與改革,著力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按照生態、優質、高效都市型農業建設的總體要求,積極進行農作制度創新,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農業產業布局不合理,生產主體小生產技能單一,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不健全,上下游產業聯系不緊密,資源利用率、產出率低等問題仍很突出。
全國人大代表王鵬杰建議,根據戰略集聚、科學布局、循環利用、協調發展的思路,堅持與環境保護、生態農業發展、土地流轉、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結合當地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和產業特點,統籌考慮養殖、種植、林果、農產品加工等多個方面,做好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規劃。
在王鵬杰看來,要把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規劃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循環農業龍頭企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產業支撐帶動作用,推動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張玉珍認為,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必須大力培育農民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大力推動農民精準施肥施藥,大力推進現代生態農業建設,大力推動有機農業規?;a,大力制定落實有機肥生產和施用激勵政策和措施。
"進一步加大財政對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政策支持機制,形成多元化生態循環農業投入機制。整合相關支農資金,優先用于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重點扶持新型種養模式、資源循環利用模式、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商品有機肥、高效環保型肥料和高效低殘留農藥推廣應用、農牧對接配套設施、農業廢棄物收集加工處理、綠色防控、生態技術推廣等生態循環農業節點工程建設和關鍵技術推廣。"王鵬杰說。
基于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監管薄弱的問題,張玉珍建議,應加強農業污染防治工作涉及的農業、環保、林業、國土、水利、建設等多個部門職能統籌協調,形成統一的監管體制,建設農業面源監測和長效管控體系,進一步加強流域尺度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實現監測與評價、預報與預警的常態化和規范化。